陕服主页

艺术设计学院

Costume Institute

社会评价
当前位置: 首页 - 学子视野 - 社会评价 - 正文
文保志愿者:在街巷间寻拾城市记忆
2016-12-14
阅读:

文保志愿者:在街巷间寻拾城市记忆

这是典型的“山城”重庆的街道:蜿蜒的青石板路顺着山势,上下左右,曲折迂回。街道不宽,两侧居民房屋伸出的屋檐,刚刚遮住游人头顶。在街巷的任何一段驻足几乎都看不到头,驱使着人走向下个转弯处,去一探究竟。

这里就是位于长江南岸的重庆下浩老街。老街之中的下浩正街尽头的一处支路,正对着永不停歇的长江水和渝中半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。这种新与旧的对话,在这座被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》誉为“最有性格”的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着。

身边,一群游客正用手中的导航软件,寻找着旅游攻略上的地点,相机的“咔嚓”声此起彼伏。

“这里面有我们的一份功劳。”65岁的郭真民骄傲地说,“几年前,这里根本就无人问津。”

郭真民是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元老级成员。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志愿者服务队是重庆市第一家,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文物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。

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前夕,记者与这群文保志愿者聊起了他们的街巷往事,并实地走访了下浩老街。

“我们的前身是2011年成立的QQ群组织‘重庆老街历史文化群’,现在服务队的成员有近千人,年龄从10多岁到70多岁不等。活动经费都是采取AA制的方式。”服务队的创始人吴元兵说,“我们用扫街的方式,走街串巷寻访重庆的老街、老巷与老村落,想把这一抹乡愁留下。”

“我曾长期居住在下浩老街附近,每个犄角旮旯里有什么都十分清楚,闭上眼,几十年前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。”郭真民说,1891年重庆开埠,下浩街区发展成当时最大的外商聚集地。

“它的存在就是旧重庆的最好标本,那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20世纪中叶为主的建筑特色与生活细节。”他说。

然而,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,这个曾经车水马龙的地方逐渐变得冷清下来,很多年轻的重庆人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这里。

“2011年的时候,我和吴元兵特意去那里,一片冷清和衰败的样子让我们很是心痛。有的老房屋甚至已经被拆除了。”郭真民说,“我们就想着要做一些事情,不要等到真的失去了才觉得后悔。”

为此,他们走访了重庆各地大大小小的档案馆,可惜档案资料都找不全。“我们就组织群友,在下浩老街的居民区一家家的走访、了解,资料收集起来后又组织群友去网上发帖、登报,并联系相关文物部门,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,留住这段历史。”郭真民说。

今年6月23日,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《慈云寺―米市街―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》的批复,下浩老街正在此范围内。

“听老街居民说,政府已经决定要保留古镇,还要对部分房